2008
不知不覺中,我們變成了我們的父母。
位於人生中點時,思索著接下來的個人價值與將來台灣地位的焦慮
20歲時, 我的個人需求空間只要3坪, 包含一個小陽台, 簡單的廚具即可。可
40歲時,奔波忙碌缺乏睡眠的生活,家很大也充滿了雜物與寵物…
60歲,即將到來,佈置好不佔有親人空間的35坪電梯住宅,雖仍未知今後情況,但老居看起來(一如每個曾居住過的宅邸,都有我天馬行空,隨意擺設的想法)就是一整個限制自己膨脹領域,屬於這時期的滿意呈現
雖說M型社會 中產階級快速流失, 至少我們也希望掉到客觀條件提升的那一半
年長者生的意義:
健康, 慈悲, 利他, 智慧, 長壽, 教育,
70歲後理想:熱愛生活,活出想要的自己,主宰自己做事情的節奏
為了取悅將來的自己,現在要持之以恆的自律:運動、交際、獨處
生存保障
回想我一向心情的安舒(即使在婚後負債累累的狀態下), 極大的部分因為有買保險, 降低了我當母親之後的不安:一開始老公一年不到2萬元的意外險, 就讓我工作或帶小孩時,可以專注在當下,不會因對方出外未歸
而胡思亂想...
隨著穩定的工作, 熟人中從事保險業的越來越多, 我也單純的保障越來越高, 為了對得起辛苦的工作所得, 我逐漸學會金融的知識與直接的拒絕, 也漸漸知道保險界對朋友的稍異於我的定義...,
長期下來,我也就更為表裡一致了,更能不受利益朋友的傷害了
家庭狀況、財富地位大不相同,但在「老化」這件事上,出奇的公平。
美食才是我的次重心
我總尊重著每一個與我互動活著的個體, 故而相對於此, 如果朋友會下意識有輕賤路人甲乙的行為或神色, 我會十分在意也會因此而疏遠原本的友人
( 這該是我潔癖的部分吧!)
50歲之後, 重新聯絡北一女的同學,開始修養"忌妒心", 以免一旦看到才學體力遠勝我者,會生此心而錯失良友!
53歲後,經由反覆的對談, 發覺這種忌妒於我而言不可能產生, 因為到目前為止
我所累積的性情、知識、學力、健康..., 有生之年,根本不必擔憂自己會生此忌妒心,
現在修養的是"慢心"(不是自慢)
如果在身體老化的過程,心態沒跟著變老。將是極大的災難
身心健康
為自己保留...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;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閒。
即使時間壓縮到忙碌不堪
如同20之後我成功練習的嘴唇輕合,齒牙分開一般
年輕時的迷惘沒有關係 (只要先能自立),
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(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.)。
現在要自律的一週至少三回運動
老本
向我這樣沒公保勞保()退休金的,也只能依靠保險年金的規劃,目前仍持續工作努力存款
獨處
安適而不必想太多的平順過日子, 看書旅遊運動吃飯,久久丟棄些不想再保留的記憶,
學會在家自炊,吃得健康,營養均衡
學習做各種生活所需的家事:洗衣打掃縫紉
要能主動的退休, 條件可不少:好兒女: 人格,健康好, 將來自給自足沒問題.;物慾低: 商家推陳出新...
退休規劃
了解自己慾望與夢想及實踐可能的分別 !
一間安全舒適的房子,一張終生醫療的保單,一份足以雇用全日幫佣的收入,
信手拈來的三種興趣,終生永續的學習熱誠,知識智慧的傳承,健康的身體與腸胃,
三不五時相與往還的好友們
思索退休後自我實現 , 成就感的來源
收穫時的滿足, 栽種過程的辛勞與汗水算什麼 !
退休第一件事: 修繕將來決定花時間居住的蝸居. 日照必須充足, 可供植物寵物生長
沒有封閉空間,空氣不流通之慮
了解我自己需要660cm長的及頂書櫃,兩張大桌面,450cm長的衣櫃,
距離足夠遠的客廳,兩個水槽的廚房及車庫(70歲前)
佈置自己喜歡的各個閱讀空間 , 可變換各種姿勢, 並隨書籍種類不同
而改變情境
隨處可取用的小點, 飲料
足供1小時運動的私密空間
退休第二件事: 可以自己做的家事自己量力做(不含三餐)
了解自己所吃喝的對身體造成的變化
退休第三件事-- 先是半強迫, 之後變成習慣 (55歲之後)
靜心1小時
提升自我對週遭的正向敏感度
退休第四件事: 發展非工作有關的才藝到專業的程度(不必急)
這種準備從孩子有固定上學時間就可藉由讀書會開始
發憤向學, 樂以忘憂 ,才能不知老之將至,也才能應付無常
退休第五件事: 三不五時去大渡假村渡假, 只因渡假村匯集了最多的快樂的臉.
退休第六件事: 玩到一段落後 ,暫停一切, 整修身體重新出發, 迎接人生的另一半時光
似乎貢獻社會的時光不長 , 也不若老公日夜拼命 , 慚愧之餘 , 卻也能
享受 "閒坐小窗讀周易" 的一人時光
.